【徐榮駿 台東東河】

提到養生食材,不少的內行人都會特別喜愛香椿這種有特殊香氣的植物,在台東縣的都蘭山下,有位來自苗栗客家庄的「香椿伯」李先生,他投入種植香椿的產業10多年,出產的香椿跟加工品在業界可說是有口皆碑,現在就跟著鏡頭到台東,一起來了解他的故事。

金黃色的麵粉皮加入了香椿的成分,再煎成麵粉餅,很能迎合養生市場需求的香椿煎餅就完成了,香椿葉加工做成的香椿醬,不論拌麵還是做料理,也都能滿足消費者對健康與美味的期待。

消費者 洪女士:「比較原味,原味對人體比較有幫助。」

今年50多歲的李衍森,他在東河鄉的農地上,種了4千多棵的香椿是台東規模最大的香椿農,因此也多了個「香椿伯」的封號,出身自苗栗農家子弟,10多年前因為要重新發展事業,當時他想起父親經常說「一甲地可以養活一家人」,因此來到了台東找農地,一切重頭開始。

香椿伯 李衍森:「它就是抗氧化最好的農作物,那時候就有這樣的報導,既然要選,這最適合我,又有這麼多的好處,所以我才會選香椿來種。」

除了香椿,李衍森一甲半的田園裡,還種了香茅、薑黃等數十種藥用香草植物,看似雜草叢生的農地,也是因為他從小受到父親「與草共生」的觀念,堅持不用化學藥劑務農,為了除草還養了8頭黃牛,隨處可見的牛糞,同時也是最好的天然肥料,而隨著無毒環境,在園內自然形成螳螂棲息地,也有效控制害蟲的繁殖,建立在有機農業的基礎上,李衍森不斷的觀察與研究農作物的生長,他認為自己經營的是循環農業。

香椿伯 李衍森:「1年才是(長成)植被,但是要了解的時間要多少年,我想要3年,所以我的循環是3年的循環。」

自產自銷打響名號,李衍森除了與廠商合作生產香椿葉的加工食品,藉著長期的觀察,他也發現秋冬之際,香椿的養分會從葉子轉移到樹脂,因此與農改場研究成分,希望能開發出新的產值,這也是李衍森自詡,循環農業的最佳精神寫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EC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